跨越·十年:自主創新支撐發展惠民生
10 years of technology in China
|
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誕生于天津,其運算速度全球排名第二,可以達到每秒2570萬億次,也就是說,“天河一號”運算1小時,就相當于全國13億人同時計算340年。 |
先行先試
自主創新釋放更大活力
完善而具有活力的科技體制,是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創業的重要保障。10年來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現代科研機構運行機制的成功嘗試、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積極探索,創新活力空前釋放。
經過幾年的醞釀準備,我國現代科研機構的改革試驗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于2005年底掛牌亮相。北生所自成立之初就采用全新的運行機制:學人治所的管理機制、穩定的經費支持機制、學術自主的研究機制、匿名的國際同行評估機制、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截至今年8月,北生所的科研人員僅在《自然》、《科學》、《細胞》等三大國際頂尖科學刊物上就發表高水平論文近30篇,成為國際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一支勁旅。
如果說北生所是科研機構改革的成功范例,那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1+6”科技新政,則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積極探索。2010年,中關村針對制約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弊端和政策障礙,開始推行“1+6”改革:打破按行政系統配置資源的舊格局,搭建跨層級、跨部門的協同創新平臺——“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突破現有政策制約,實行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股權激勵改革等6項創新政策。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關村新創辦研發型科技企業近4000家,比往年增加近千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1.96萬億元,同比增長23.2%。
與此同時,其他創新單元的改革也風生水起。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火車頭,中科院先后建立了29個育成中心、與地方合建14個研究所,成為引領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策源地。作為我國研究型大學的兩只領頭羊,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創辦了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在人才制度、科學管理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系統改革……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和地方相繼推出一系列新舉措,助推企業加快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出臺了企業研發經費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科技與金融結合日益密切相互促進,不斷助力創新型企業發展壯大,許多地方推出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措施,不斷拓寬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渠道……在這些政策的聯合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體,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迅速崛起。
科技興則國興,科技強則國強。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中國巨輪正乘風破浪,書寫更為壯麗的“上天入?!毙螺x煌,激蕩起更加壯美的浪花!(記者趙永新 蔣建科 余建斌 吳月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