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九州域內,千帆競渡。不進則退,小進亦退。
黨的十七大以來特別是近兩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省委、省政府堅定而執著地高擎 “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大旗,決心為三晉厚土、為3500萬父老鄉親,圖一次大事,成一番偉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山西正以轉型跨越的身姿躍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勤勞樸實的山西人正以嶄新的思維和大膽的實踐,決心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實現新的崛起!
省委省府與大眾百姓,兩個“決心”結為“同心”,奏響了三晉大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再造一個新山西。
轉型跨越之源——解放思想 科學發展
“魚躍龍門,過而為龍”,這是發生在山西土地上的神奇傳說。緣此,山西和山西人總有些許“躍龍門、換門庭”的美好希冀。
然而,幾十年的發展,累積為難耐的尷尬。山西GDP從2005年全國第16位跌至2009年的第21位,城鄉居民收入2009年分列全國的第23位、第22位。發展不足、發展緩慢是我省面臨的最大問題。
污染和礦難、暴富神話和一擲千金、考試中不少人答不出山西省會名字,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飯后閑談,勾勒出一個中部省份令人喟嘆的面目,道出了山西人在省外的真實形象。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一人如是,一省亦如是。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必須清醒、反思、真實、徹底。
山西向何處去?山西的未來在哪里?
2010年7月29日,全省領導干部大會上,履新不久的省委書記袁純清的演說振聾發聵,幾番經久不息的掌聲奏響了山西轉型跨越的主旋律——全面轉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選擇;表達了三晉兒女共同的心聲和渴望:圖變求新,富民強省,再造一個新山西,為三晉父老謀福祉。
這就是山西的“魚躍龍門”。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實現從落后到文明、從封閉到開放、從守舊到改革、從后學到先進、從平庸到崛起的大轉型、大跨越。
何謂轉型?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下工夫,在可持續發展上做文章,追求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好。
何謂跨越?就是追趕型發展、超常規發展,三步并作兩步走,奮力趕超爭先進位,經濟增長的速度要更快一些,追求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快。
在山西,科學發展是轉型發展的源頭活水。對于山西這樣的資源型地區和欠發達省份,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型跨越是必由之路。不轉型,發展沒有出路、不可持續、難以為繼;不跨越,我們就會永遠落在別人后面。
說到底,轉型跨越的實質就是又好又快發展,是山西這個能源資源型地區改革創新的脫胎換骨之舉,是科學發展觀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整個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山西的轉型并非孤例。且并不僅僅是經濟的轉型,還包括社會的轉型、思想的轉型等。我們更清醒地知道,在山西,發展是第一要務,而發展的第一前提是解放思想。
轉型跨越之徑——四化戰略 循環發展
轉型跨越,再造一個新山西,目標宏偉,方向明確。
如何轉型跨越?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實施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四化戰略”——符合山西實際,具有山西特色,又自成體系,路徑清晰,旗幟鮮明。
山西,在外調近100億噸煤炭成為“中國動力之源”的同時,也深陷“資源詛咒”,為煤所困、為煤所惑。考察省情可以發現,這條“四化”之路,無一不是針對山西的實際而提出的。工業是傳統產業占主導、產業結構單一的困擾;農業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收入低的困擾;城鎮化是發展滯后、質量不高的困擾;生態是環境污染、生態脆弱的困擾。
轉型跨越之路怎么走?更為直接的回答是:扎實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這就是山西轉型跨越的路線圖。這個路線圖簡言之就是“四化”,它高度概括了未來幾年我們的發展方向和轉型路徑,為山西各大產業協調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找到了良方妙藥。這個路線圖,是轉型跨越的任務所在,是新山西的希望所在。
山西的“四化”引領,就是從工業、農業、城鎮、生態四大領域入手,全面發展,重點突破。其核心是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即從傳統的粗放型向現代的集約型轉變;其實質是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實現包括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在內的全面協調發展,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當前,推進工業新型化,主要是提升資源就地轉化率、傳統產業循環率、新興產業占比率、節能減排率和提升科技貢獻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重點是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縣域經濟,確保農民收入翻番。推進市域城鎮化,重點是支持太原率先發展,加快區域型城市群的建設和融合,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推進城鄉生態化,重點是建設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和健康山西,為全省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未來幾年通過“四化”建設,努力實現“七新”目標。即:經濟總量有新提升、產業發展有新體系、區域發展有新格局、民生福祉有新水準、社會管理有新作為、生態環保有新局面、發展環境有新氣象。幾個核心數字表達,就是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億元,城鎮化率接近60%,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3萬元以上和1萬元以上。
誠如袁純清書記所言,實現了上述目標,山西就不再是發展滯后的省份,就為2020年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將成為山西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
轉型跨越之果——惠及民生和諧發展
放眼三晉,轉型跨越已成為山西發展的主旋律、主基調。大發展、快發展已成燎原之勢。轉型已成為山西發展的戰略支點、投資重點和工作亮點。轉型跨越的生動實踐正結出累累果實,初綻枝頭。
煤炭工業發展是山西轉型發展的第一樂章。有人說,山西轉型,成也煤炭、敗也煤炭。山西的轉型,核心是產業轉型,首先是煤炭的轉型。
2010年,陽煤平朔安泰集團的原任礦老板安滿與合伙人以30%入股,由老板變成了股東。安滿脫掉“煤老板”外衣,轉型投身于現代化蔬菜溫室大棚、種豬養殖場、沼氣站等新型產業。其實,這只是山西眾多“煤老板”在資源整合中實現轉型的一個縮影。發展到今天,“煤老板”在山西已由現實概念成為歷史概念,更不可同日而語。
2011年,全國高度關注的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圓滿結束,山西人民多少年想辦的一件大事終于辦成了,山西煤炭徹底告別了多小散亂的小煤窯時代,進入了集約化、現代化、多元化、生態化的現代化大礦時期。當年,煤炭整合重組的效果就初步顯現,全年煤炭產量和外運量分別達到8.6億噸、5.8億噸,創歷史新高,上繳稅費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43%。我省煤炭行業效益穩步提高,煤炭產業現代化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為推動轉型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誠如王君省長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省外媒體記者采訪所言:“煤炭資源整合這么大的事我們都做成了,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隨后的經濟運行亦表明,煤炭資源整合的意義決非僅僅是煤炭資源整合。
最新統計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日益加大的嚴峻形勢,我省GDP仍實現了10.1%的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一方面,面對進口煤炭沖擊、煤價連連下滑的不利局面,原煤產量同比增長12.9%,煤炭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在此番經濟下滑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整合后的山西煤炭,為全省經濟穩中求進較快增長的貢獻功不可沒。
更讓我們欣喜的是,去年以來,一大批標志性轉型項目成為投資重點,新興產業、非煤產業和循環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非煤產業投資增長40%,新興產業投資增長57%,為多年來最好水平。裝備制造、現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特色食品等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高于工業平均增幅,成為全省發展一大亮點。
我省第一套甲醇制烯烴項目、山西焦煤山西焦化集團60萬噸/年烯烴項目開工奠基,潞安集團投資226億元的180萬噸煤基多聯產項目開始布局。
2010年,山西作為國家首次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主題設立的綜改試驗區,成為全國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綜改試驗區。一年多來,我們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全面推動各項工作,建設進展順利。
同在2011年,我省跨入“GDP萬億元俱樂部”、財政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迎來了放量發展的黃金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300億元、增長28%。其中,鐵路建設完成投資580億元,排全國第1位;高速公路建設完成投資582億元,排全國第3位;保障性住房建設完成投資415億元,開工率位居全國前列。
在山西,民生民樂、和諧發展是轉型發展的最終目的。我省連續投資600億元,啟動實施兩輪 “五個全覆蓋”工程。被農民兄弟譽為“幸福全覆蓋”的這“十個全覆蓋”,使全省農村面貌為之一新。越來越多的群眾分享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感受到了轉型跨越給山西帶來的巨大變化。
今天,我們肩負著探索資源型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艱巨使命,正在推動著轉型跨越發展、再造一個新山西的偉大事業。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勵精圖治,開拓創新,頑強拼搏,山西——就一定能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中實現新的崛起!(記者 張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