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5月5日電(記者 劉旭)燈光熄滅,鑼鼓聲響,幕布上投射出布景。陜西小雁塔雁園皮影劇院內的20多名緬甸觀眾立即坐正身體,目不轉睛地盯住舞臺正中間的幕布。
4日下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邀請緬甸知名非政府組織雷尊都基金會組派的緬甸青少年代表團一行來到雁園皮影劇院。代表團的23名成員都是第一次到訪西安,也是第一次實地接觸中國的皮影藝術。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皮影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蘊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天在劇院上演的是華縣碗碗腔皮影戲劇目“三打白骨精”。
盡管代表團的大多數成員并不能完全聽懂碗碗腔的唱詞,但皮影藝人專業的操控手法和生動的劇情依然吸引住了臺下的觀眾:孫悟空一出場翻了個跟斗,下面有學生笑著喊道“猴王!”;唐僧師徒四人登場,團員紛紛舉起手機拍照、錄像;孫悟空和妖怪打斗起來,齊天大圣隨著鑼鼓節奏翻起了跟斗,臺下的團員也屏息托腮,似是為大圣捏了一把汗。一場表演終了,團員們意猶未盡。
代表團帶隊老師杜欽妙佐(Daw Khin Myat Saw)告訴記者,團里的孩子們都知道《西游記》的故事,1987年版《西游記》電視連續劇也曾在緬甸的電視臺播放,后來還翻譯了緬甸語配音版本,所以在皮影劇院看到孫悟空的故事、聽到熟悉的配樂感到非常親切。
17歲的丹新奈(Thant Zin Naing)就是《西游記》的忠實觀眾。“我從小就看孫悟空的故事,一聽到音樂的前奏我就覺得自己回到了童年”,他一邊說,一邊哼起了電視劇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的旋律。
“我之前聽說過中國有皮影戲,但是沒想到可以有機會在劇院看到,更驚喜的是可以有機會自己體驗皮影表演。”當天表演結束后,皮影劇院安排團員們分組來到后臺,在非遺傳承藝人的指導下,親自操控皮影,上演一出屬于自己的皮影戲。盡管體驗時間不長,但丹新奈仍因此感到興奮,“我很喜歡皮影戲,(這次體驗)讓我感受到皮影藝人的不容易,也讓我更多地了解到中國文化。”
11歲的卡拉漣賢倫凱(Garlap lian Sian Lun Khai)是這次代表團里年紀最小的孩子,盡管不像大孩子那樣熟悉《西游記》的故事情節,他也有自己的“西游偶像”:“我最喜歡孫悟空了!它本來是一只猴子,但是自己努力修行成了佛,而且他特別尊敬自己的師父!”提到孫悟空,他十足興奮,也正因如此,他在下午的皮影體驗中第一個選擇扮演了孫悟空。
“我一開始不知道怎么操控作皮影,就跟著旁邊的師父學,然后自己研究著讓孫悟空翻跟斗,邊看邊學。”卡拉漣賢倫凱手里的悟空在他的操控下隨著鼓點翻跟斗,還時不時和旁邊的師父、師弟互動一番,引發臺下觀眾的笑聲和掌聲。一場皮影體驗下來,他已經是代表團里面有名的“小悟空”了。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皮影戲,感覺非常有趣,也很開心能有機會親自體驗皮影表演。”體驗結束后,主辦方向每位團員贈送了一套皮影工藝品留作紀念,卡拉漣賢倫凱第一個舉手,拿到了心儀的孫悟空造型皮影。
西安行程結束后,緬甸青少年代表團將前往北京繼續訪問。在北京期間,代表團學生成員還將參觀北京戲曲學校,體驗更多非遺項目。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帶隊工作人員表示,青少年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和抓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類直觀、有趣的交流項目,能夠激發國外青少年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進而推動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