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月13日訊(記者 張露露)2月9日晚9點多,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被救護車送到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中法新城院區。這名老年病患的情況不甚樂觀:心跳每分鐘200次,血氧飽和度只有70%,呼吸頻率極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李冉當天剛開始值晚班,立即與同事一起搶救該病患,給病人用上了高流量吸氧設備。令李醫生沒想到的是,一兩個小時后,病人身體的各個系統開始恢復。
“我覺得很神奇,其實我當時都沒有想到會那么快。”李冉回憶道。
1月26日,國家衛健委從6家在京委屬委管醫院中抽調121位醫護專家組成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馳援武漢。李冉是其中一名成員。此后,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趕赴湖北,支持當地的醫療救治工作。
馳援武漢
1月24日晚,大年三十,李冉的同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長王雯在新聞上看到上海派出醫生前往武漢。今年49歲、經歷過非典疫情的她立即想到,北京一定會派人。她當即開始收拾行李,等待醫院召喚。
第二天,大年初一,醫院號召愿意去武漢的醫護人員報名,王雯果斷報名,她的父母也同意了。“他們就說肯定得去武漢,他們也習慣了,因為醫療行業就像半軍事化管理,碰上這種事情,我們就得在前面。”
李冉相對年輕,今年33歲的他第一次碰上這種大疫情,他也報名了。“對我自己來說,要說完全不擔心,肯定是不可能的。大家去武漢,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緊張,很多人過來前頭一天晚上睡不著。但當時我也沒有想那么多,只想著疫情越來越嚴重了,自己本來就是醫生,不可能置身事外,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是一樣的。”
就這樣,李冉和王雯,以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其他18名醫護人員,一起在大年初二奔赴武漢。他們與北京另外5家醫院的醫護人員一起,支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隨著收治病患人數的增多以及更多病區的搭建完成,目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單獨負責一個病區,收治了50名重癥和危重癥病人。
人在武漢
出發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給醫護人員們配備了防護服、護目鏡、口罩等,讓他們免受當地物資緊張的困擾。這些防護設備能有效避免醫護人員本身被感染,但穿戴起來頗為復雜,也給治療、護理增加了難度。
曾于2017至2018年參加過援藏的李冉說,在西藏工作的時候雖然也缺氧,但是憋氣的感覺要好過如今在隔離病房里長時間穿著防護服。而據王雯介紹,工作時他們帶著兩層手套,在給病人輸液時,“手感不好,增加了難度系數”。護目鏡也往往有水汽阻礙視線。但她和同事們找到了一些小竅門,比如給護目鏡抹上洗手液再稍微烘干,這樣就不容易起霧。“總之我們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保證病人的治療和護理。”王雯說。
防護服等保護設備只是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難度,最困難的還是治療病人。據李冉介紹,因為目前沒有特效藥,他們采取在抗病毒藥物的基礎上給予充分的支持治療的手段,即給病人呼吸支持及其他器官支持,“讓病人在各種支持治療下通過自身免疫力度過最危險的時期”。除了給呼吸衰竭的病人采用呼吸機或高流量吸氧設備,一些本身有其它疾病的病人更難治療,需要進行藥物、輸液等支持。“病毒它本身也可以影響到其它的系統,我們看到很多病人有肝臟、心肌的損害。這樣的病人如果本身以前就有基礎病的話,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我們也覺得比較棘手。”
除了治療、護理外,醫護人員們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撫慰病人的心理。“有很多病人得了病之后,把醫院當成自己唯一的希望。”李冉說,有些病患全家人都得病了,因此無人照顧,除了醫護人員外就沒有人可以從心理上安慰他們。“很多病人老是說覺得憋氣,其實可能是想你時常去看看他,你在他身邊,他就會安心很多。”李冉說。
互助有愛
盡管工作中有諸多困難和挑戰,李冉和王雯等人并無膽怯或抱怨。談到物資問題,王雯說一開始有些沒帶齊全,但一旦告訴了大后方,很快就能得到解決。“至于生活用品,我們是來組建病房、救人的,也不是旅游或休假,(即使有缺乏)我們都能夠面對和堅持。”
讓王雯等人堅持下來的是同事的支持。“這次讓我最難忘的就是我們這個團隊。我們真的是戰斗的團隊,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可能平時大家感覺不到,但在這種關口,每個人都關心對方,每個人都想著自己多干一點兒,讓別人多休息一會兒。”
病人情況的好轉更是讓醫護人員們欣喜。李冉周三去工作時,看到自己在2月9日晚收治的病人情況仍然穩定。他感慨道:“我覺得還是很有意義的,我感覺自己至少真的能把一些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病人們感謝醫護人員的付出,讓王雯深受感動。她回憶道,某一天,同事們給一名沒帶錢的病人送飯,并幫助他吃完。“病人一直在哭,說謝謝你們這些北京來的醫務人員。”
“我們的付出病人能夠看到,他們的好轉我們能夠看到。我們共同努力,克服困難,更好地來攻克這個問題,早日渡過難關。”王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