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3日訊(記者 張銳)1月22日,34歲的高校老師李軻回到咸寧,準備和家人過春節,但心里也惦記著春節期間需要回武漢的學校值班的事情。不承想,武漢當晚宣布翌日“封城”,他索性就在“封城”的第二天開車回到了武漢。
這一決定讓他有機會見證了“封城”至今武漢居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讓他和家人的分離超過了一個月。但他毫不后悔。
在這個月里,他沒有讓自己閑下來。李軻對記者說,春節值班期間,他和同學、朋友在微信群里聊天,都說面臨疫情不能袖手旁觀。于是大家說干就干,要為這個城市做一些實在的事情。
志愿者在行動
他們首先通過眾籌的方式募集了一些款項。由于群里有人在經營企業,在武漢市區有比較大的門面可以作為倉庫外,還在外省有采購渠道、物流資源。所以,他們募集到款項后就直接從外省買了一批緊缺的醫療物資,包括口罩、防護服、酒精、護目鏡等。當物資運到武漢,這批志愿者便自己出人出車,根據醫院發出的求助信息和醫院科室對接,把物資分發出去。
“我們這個志愿者組織籌集并捐贈了32000個口罩。此外還有10000件防護服,3000副護目鏡,2000瓶消毒液,價值總金額將近80萬元。”李軻說。
他們對接的大醫院超過20家,還有三四十個社區醫院。
然而當時,雖然有國家層面的大力調撥,還有像他們這樣的志愿者八方支援,武漢各大醫院還是出現了大面積物資緊缺情況。“這是因為一線的消耗量特別大,所有的醫療物資在武漢都變成了快消品。”
李軻談到了一件讓他很有感觸的事。一次,他送了10箱口罩到武漢市的兒童醫院去。在交接物資的時候,他驚訝地發現護士長只戴著普通的一次性口罩,穿著薄防護服。他一問才知道一級防護服數量有限,所以全部都集中起來給需要接觸確診患者的醫生去用了。擔心不已的他,第二天就組織送了一批高等級防護服給這個科室。科室主任發來短信感謝他,說護士長回來就哭了。“醫務工作者壓力很大,我們普通人愿意給他們送去我們的溫暖,讓他們知道有人在發自內心地關心他們。” 李軻說。
“井然有序”的城市
1月17日,李軻供職的高校開始放寒假。那時,武漢城內,關于新冠病毒肺炎的傳聞已經在坊間流傳。“但那個時候,包括我個人在內,大家其實也沒有特別的在意,總覺得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真正覺得很緊張的時候,還是宣布要“封城”時。“對我而言,這是一個聞所未聞的事情。這么一個1000萬人的超大城市,就‘封’起來了。交通怎么解決,物流怎么解決,生活物資怎么解決,就醫怎么解決……當時還是有一些緊張的。”
后來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比如交通,每個社區都會分配出租車的指標,可以排隊叫車,也可以開私家車出門。李軻說 :“我回武漢值班的時候,便利店里方便面這些都被搶光了,人也很多,當時是有些恐慌的。但很快,你會發現,當天晚上被搶光的貨物,第二天貨架上就會全部補滿。這個城市的供給能力還是超強的。”
和許多在“封城”時期宅在家里的人不同,李軻在半個多月的時間里一直在外送物資。他說,他只想用四個字來形容他看到的場景,那就是“井然有序”。
“我經常去醫院,目睹了門診和其他樓的排隊情況,雖然大家壓力很大,但絕對是井然有序的。”他描述道:“我也會去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大賣場,依然看到一切井然有序。無論排隊時間多長,每一個人都表現得特別安靜,沒有人抱怨。”
對李軻來說,唯一緊張的是,需要在早上10:00以前去搶購蔬菜。反倒是口罩供應充足。“在麥德龍這種大賣場是能買到口罩的,不過是那種一次性口罩。每次一人限購兩包,每包50個,一包就夠普通人用一個月了。”不過,防護級別更高的N95口罩,依然很難買到。
而從2月25日起,武漢、黃岡、荊州等地市民可通過小程序網上預約購買口罩,并可選擇順豐快遞配送到家。日供應量超200萬只,每只單價不超過1.8元,活動將持續至疫情結束。
恢復正常醫療秩序
在李軻看來,疫情爆發初期,太多人去醫院,醫療需求陡增,就如同銀行擠兌一般,醫院根本就接待不過來。
他表示,當時媒體并沒有注意到社區醫院也面臨著巨大壓力。哪怕輸液這樣簡單的工作,也因工作量實在太大,社區醫院人手有限,而無法消化。“一個社區將近上萬人,工作量特別大。”他回憶起自己給社區醫院送防護服時看到的場景說道。
但這個狀態并沒有持續幾天,政府通過建立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以及征用酒店和一些學校的宿舍做隔離點,來恢復正常的醫療秩序,并把壓到社區的工作量分流了出去。
李軻也參與了清理高校宿舍的工作。前段時間,學生留在宿舍的物品堆積成山的照片在網上引發了爭議。李軻說,整個過程分為兩輪,教職工先把學生的物品清了一遍,然后志愿者、街道干部和國有企業的員工過去又清了一遍。“實際上我看到的是,大家對尋常物品還是比較負責任的,不能說每一個都歸了類,但起碼是把個人柜子里的東西、床上的東西,還有重要的東西,全都打了一個大包堆在一塊兒了,學生回去以后可以清點、辨認、取回。”
他認為武漢市政府各部門正在超負荷運轉。各種政策、措施和行動正在發揮作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李軻沒敢告訴家人自己在武漢的義舉,他的朋友也幫他保密。每天他都會和家人視頻,看看孩子,報個平安。一個人在武漢的這段時間,他每天都會炒兩個菜。從不下廚房的他,如今廚藝大漲。
每次出門,他都會戴上口罩,穿上罩住全身的防風衣,戴上帽子,并帶上一瓶用花露水小噴壺灌上的酒精。
漸漸地,他發現自己跑的醫院越來越多,任務越來越重,身邊的志愿者同事卻越來越少。向群主一打聽,才知道有志愿者感染了病毒。
有時,他還會幫那些遠在國外的同學去照看他們的父母,采購急需的藥品、物資和器材。本來無助又著急的同學們,贊他是救命恩人。
但他并未居功,說到:“我就是一個普通的武漢市民。這個城市給了我們很多,我覺得能回饋一下這個城市和社會,是我們的責任。”
直到最近,李軻在家休整,開始整理抗“疫”日記。
他還清晰地記得大年初二的晚上,到家10點,準備睡覺,卻在志愿者群里接到消息,說有一輛大貨車拉著一批物資過來,凌晨1點到市區。于是他和另外一個志愿者趕了過去,心想這么一大車貨,起碼得卸貨到下半夜。
就在他們等候貨車到來的時候,忽然發現各個路口,四面八方開來十幾輛車,星星點點的車燈,點亮了大年初三靜謐而黑暗的凌晨。
原來,其他志愿者看到消息后,都不顧夜深,只身從家里開車趕來。這一下,就湊了十幾個人。
車到以后,他們只用了大概一個小時就把整車的貨全部卸下,并且分類擺放好。為了和時間賽跑,當晚他們就根據醫院的需求,把物資全部送了出去。
李軻說當時他特別感動。“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個體,力量非常有限;但是當我們匯聚在一起的時候,戰斗力就特別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