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失眠已成為眾多人難以言說的困擾,無論年少還是年長,都可能被其侵襲。睡眠,本應是人生中約三分之一的寧靜時光,然而,對于許多人來說,卻成為了一場難以實現的美夢。據統計,約有 50%的人都有過幾次失眠的經歷。
失眠,看似只是簡單的無法入睡,但其危害卻不容小覷。長期的失眠會使人陷入心煩意亂的境地,感到疲勞無力,甚至引發頭痛、多夢、多汗、記憶力減退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當我們的睡眠被剝奪,身體和大腦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與恢復,就如同機器缺少了必要的保養,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各種故障。不僅如此,失眠還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使人變得易怒、焦慮、抑郁,進一步加劇了心理壓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那么,造成失眠的罪魁禍首究竟有哪些呢?首先是生理因素。年齡的增長會改變睡眠模式,隨著年齡的遞增,人體的生物鐘逐漸發生變化,深度睡眠的時間減少,淺度睡眠增多,容易導致睡眠中斷和早醒。女性在特殊時期如月經、懷孕和更年期也更容易遭遇睡眠問題。在月經期間,激素水平的波動可能引發情緒和身體的不適,影響睡眠;懷孕期間,身體的變化、胎兒的活動以及對即將成為母親的焦慮等,都可能干擾睡眠;更年期時,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能出現潮熱、盜汗等癥狀,影響睡眠質量。家族遺傳因素同樣不可忽視,若家族中有睡眠障礙的先例,個體出現睡眠問題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
生活方式同樣對睡眠有著重要影響。不規律的作息時間,頻繁地熬夜、改變睡眠時間,讓身體的生物鐘紊亂。人體的生物鐘就像一個精準的時鐘,如果我們總是隨意撥動它,它就會失去準確性,無法正常地調節睡眠與覺醒的周期。睡前攝入咖啡因、吃得過飽或飲酒,這些不當的飲食習慣給睡眠帶來了阻礙。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會刺激神經系統,使大腦保持清醒;而睡前吃得過飽,腸胃需要大量的血液來消化食物,導致大腦供血相對不足,影響睡眠;飲酒雖然可能會讓人在短時間內感到困倦,但在睡眠后期,它會干擾深度睡眠,導致睡眠質量下降。長期缺乏運動,身體無法得到充分的放松,睡眠質量也隨之下降。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釋放身體的緊張和壓力,使身體在夜間更容易進入放松的睡眠狀態。
心理因素更是失眠的一大誘因。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情緒如沉重的枷鎖,束縛著人們的睡眠。在現代社會中,工作的競爭、經濟的壓力、人際關系的復雜等,都可能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當我們在睡前仍然思考著這些問題時,大腦會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難以平靜下來進入睡眠。抑郁癥患者則常常在黑暗中與睡眠障礙苦苦斗爭。抑郁癥患者往往會出現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自責自罪等癥狀,這些心理問題會嚴重影響睡眠,導致入睡困難、早醒、多夢等睡眠問題。
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持續的噪音干擾,如交通噪音、施工噪音等,會刺激人的聽覺神經,使大腦保持警覺狀態,難以入睡。過亮或過暗的光線,過熱或過冷的溫度,都可能成為我們進入甜美夢鄉的絆腳石。過亮的光線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調節睡眠的重要激素;過冷或過熱的環境會讓人感到不適,影響睡眠的舒適度。
醫療和藥物因素也可能導致失眠。慢性疾病如持續性疼痛、哮喘、心臟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會影響睡眠。持續性疼痛會讓身體處于緊張和應激狀態,難以放松進入睡眠;哮喘患者可能會因為呼吸不暢而在夜間醒來;心臟疾病可能導致心悸、胸悶等癥狀,影響睡眠質量;甲狀腺功能亢進會使新陳代謝加快,導致神經興奮,影響睡眠。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如抗抑郁藥、降壓藥等,也可能成為睡眠的“破壞者”。
精神疾病如睡眠呼吸暫停、夢游癥等也常常與失眠相伴相生。睡眠呼吸暫?;颊咴谒哌^程中會出現呼吸暫停和低通氣的情況,導致大腦缺氧,影響睡眠質量;夢游癥患者在睡眠中會出現無意識的活動,也會干擾正常的睡眠。工作班次的特殊安排,如夜班工作或頻繁倒班,打亂了正常的睡眠節奏。人體的生物鐘適應了白天活動、夜間休息的模式,而夜班和頻繁倒班違背了這一規律,導致生物鐘紊亂,影響睡眠。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尤其是睡前盯著電子屏幕,藍光的刺激影響了睡眠。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擾人體的自然睡眠節律。
面對失眠,我們并非束手無策。運動就是改善睡眠的有力武器。有氧運動如散步、跑步、游泳、騎自行車,能夠減輕壓力,提高身體疲勞度,為夜間的安睡打下基礎。在散步時,我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放松身心;跑步能夠促進內啡肽的分泌,帶來愉悅感和放松感;游泳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對關節的壓力較小,同時能有效地放松肌肉;騎自行車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欣賞沿途的風景,舒緩心情。力量訓練如舉重、俯臥撐、深蹲,增強肌肉的同時促進睡眠。這些訓練可以增加肌肉的張力,使身體在夜間更容易進入休息狀態。伸展運動如瑜伽和普拉提,幫助放松身心。通過各種伸展動作和呼吸練習,緩解身體的緊張和疲勞,使心靈得到平靜。低強度間歇訓練如慢跑,讓身體在放松中迎接睡眠。這種訓練方式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同時不會讓身體過度疲勞。團體運動如籃球、足球,不僅鍛煉了身體,還減輕了壓力。在團隊合作和互動中,我們可以忘卻煩惱,釋放壓力。
食物也是改善睡眠的重要幫手。富含色氨酸的火雞肉、雞肉、魚類、香蕉、燕麥、乳制品和豆類等,為合成褪黑激素提供了原料。色氨酸是一種必需氨基酸,它能夠在體內轉化為血清素,進而合成褪黑激素,幫助調節睡眠。富含鎂的綠葉蔬菜、堅果、種子、全谷物和黑巧克力,有助于放松肌肉和神經系統。鎂是一種重要的礦物質,能夠緩解肌肉緊張和焦慮情緒。富含鈣的奶制品、綠葉蔬菜和堅果,富含鉀的香蕉、鱷梨、土豆和綠葉蔬菜,富含維生素 B6 的鱷梨、堅果、香蕉、全谷物和肉類,全谷物、蜂蜜、溫牛奶等,都在為我們的睡眠助力。
此外,還有一些治療失眠的有效方法。比如心理治療,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改變對睡眠的不良認知和習慣,減輕焦慮和壓力。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認識到導致失眠的不良思維和行為模式,并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和技巧來改變它們。例如,糾正對睡眠的過高期望,避免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音樂療法也有一定效果,睡前聽一些舒緩的輕音樂,能放松身心。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可以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降低心率和血壓,緩解緊張情緒。中醫治療如針灸、按摩等,通過刺激穴位,調節身體的氣血和經絡,改善睡眠狀況。針灸通過針刺特定的穴位,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和氣血運行;按摩則通過手法的作用,放松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如果失眠情況較為嚴重,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鎮靜催眠類藥物,但需注意藥物的依賴性和副作用。在使用藥物治療失眠時,應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按照劑量和療程使用,避免自行增減藥量或長期依賴藥物。
要改變失眠,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至關重要。首先,確定理想的睡眠時間,成年人通常需要 7 - 9 小時的睡眠。根據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長度。然后,設定固定的起床時間,哪怕是周末也不要破例。保持起床時間的一致性有助于穩定生物鐘。接著,根據起床時間推算合適的睡覺時間。例如,如果設定早上 7 點起床,那么晚上 10 點至 11 點之間入睡可能比較合適。制定詳細的作息時間表,包括睡覺、起床、吃飯、工作和休息的時間,并嚴格遵循。將每天的活動安排在固定的時間框架內,讓身體和大腦逐漸適應這種規律。每晚進行閱讀、冥想、深呼吸和溫水泡澡等放松活動,創建睡前儀式。這些活動可以幫助身體和大腦從緊張的狀態過渡到放松的狀態,為睡眠做好準備??刂莆缢瘯r間,避免在下午晚些時候午睡過長。過長的午睡可能會影響晚上的睡眠質量。至少在睡前 1 小時遠離電子設備,調整臥室環境,保持安靜、黑暗和適宜的溫度。電子設備發出的藍光會干擾睡眠,而適宜的環境有助于提高睡眠的舒適度。若需要調整作息時間,應逐步進行,每次調整 15 - 30 分鐘。突然大幅度的作息時間調整可能會讓身體難以適應,導致失眠加重。
總之,失眠雖然常見,但并非無法克服。了解其成因,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我們就能重新找回那寶貴的寧靜與香甜的夢鄉。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改變生活方式、調整心態、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等方面入手,與失眠作斗爭,擁抱健康、美好的生活。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每一個夜晚都將成為身心充分休息和恢復的美好時光,讓我們以飽滿的精神和活力迎接新的一天。(中國外文局服務中心醫務室 許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