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當前最為緊迫的全球議題,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世界正處于氣候災難的邊緣,急需緊急變革行動以應對。2024年10月23日,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主題會議“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聚焦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可持續發展這一重大命題,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提出基于海洋的減污、降碳、增匯的“負排放”方案,推動解決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化解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50余位國內外科學家、各領域學者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出發,提出問題,交流技術,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
“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加生態環保的海洋方案
當今的氣候變化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導致氣候顯著變暖,海平面上升,隨之而來的極地冰蓋融化和海洋酸化,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是陸地碳庫的約20倍、大氣碳庫的約50倍,在地球歷史上發揮了調節氣候變化的作用。在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人們將目光聚焦了占地球表面超過70%的海洋。
中國科學家將“微型生物碳泵”原創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了陸海統籌減少陸源營養鹽排放增加近海富營養化海區的負碳排放、利用海水養殖區通過人工干預實現綜合負排放最大化,以及利用污水處理廠進行低成本、安全有效的海水堿化負排放等現實可行的“海洋負排放方案”。2022年,基于海洋負排放方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提出的建議獲得聯合國批準,被列為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計劃、聯合國十年倡議計劃框架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目前該計劃已吸引來自33個國家的79個科研機構。
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ONCE)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認為,減排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考慮到經濟發展的需求。“負排放”是指基于自然生態系統、通過人為干預措施主動地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對于中國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負排放”是兩全其美之策,既可以為經濟發展留出更大空間,又可以增加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履行國際責任。當負排放等于排放的時候,就達成了碳中和的戰略目標。
焦念志表示,ONCE計劃的全球實施,必須要建立一套國際標準,從理論方法到技術規范。“我們確實邁出了一大步。ONCE計劃已獲得國際標準組織ISO批準,成立專門的工作組來建立海洋負排放與碳中和的國際標準。”
在當天的會議上舉行了“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美歐聯合示范基地”的揭牌儀式,以及“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亞洲分中心、歐洲分中心、非洲分中心、中國與西班牙聯合實驗室”的簽約儀式。
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盛贊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他說:“可敬的ONCE計劃的支持者們正在推進從大氣中移除碳并改善海洋生態系統的戰略。ONCE的解決方案具有雙重優勢,旨在解決污染問題,改造退化的海洋區域,包括富營養化、缺氧、酸化的海域,將其轉變為功能性碳匯。在此過程中,”污染場“被轉化為”增匯場“,從而在減緩氣候變化的同時維護海洋健康。ONCE呼吁公眾對其他排放源的關注,比如廢水處理廠,傳統上被視為碳源和開支大戶。他們證明,這些設施可以通過跨學科創新融合負排放技術,轉化為碳匯和盈利大戶。”
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與國際交流合作共同助力可持續發展
彼得·湯姆森認為,氣候危機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復雜關系,是開發和保護之間由來已久的角力,威脅著我們社會和經濟的方方面面。因此,僅靠科學無法解決氣候危機,我們需要整合工程師、海洋生物學家、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和創新者的專業知識,共同設計出技術上可行、法律上合規、經濟上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國際合作對于擴展這些創新至關重要,并確保所有國家,特別是那些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都能共享這些創新成果。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長張景安在致辭中表示,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創新全球化。最有價值的創新是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創新,需要全球整合資源,使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無縫銜接,并在開放的思想中,實現各學科人才的深度交流,實現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香港青年科學院創新院士及院長岑浩璋說:“有很多不同的技術被開發出來,也許是為了其他目的,比如生物醫學目的。但是通過簡單的功能擴展,這些技術就可以用來幫助改善環境。這就是我認為交叉科學將在未來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在像今天這樣的對話和研討會上,每個專家都會從自己的應用角度分享專業知識,然后其他專家可能會就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我認為這樣的對話最終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他希望能夠與海洋生物學及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合作,使用微流體設備等來測量環境條件和變化,以及氣候變化。
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馬里蘭大學環境科學中心教授、海洋與湖沼協會主席帕特里夏·格里伯特表示,有很多重要的問題我們仍然沒有答案。我們是否充分理解一門科學及其所影響的所有生物過程和化學過程?這項技術的有效性如何?成本是多少?可擴展性如何?它會影響一個地區,還是整個世界?該項目最終是否存在環境風險?通過國際合作,我們將全世界最優秀的智慧聚集在一起,共同破解這些難題。另一方面,國際合作也幫助我們引入獨立的驗證、核實和評估體系。我們計劃匯聚天下英才,共同謀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