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科學技術促進風險知情的可持續發展”主題會議于北京召開。[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 供圖]
10月24日,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科學技術促進風險知情的可持續發展”主題會議于北京召開。科技界領袖、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探討全球面臨的新風險格局之下,各國如何通過科技手段,共同構建一個安全、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
本次會議由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國際數字地球學會(ISDE)、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CBAS)主辦,國際科學理事會(ISC)與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UNDRR)為支持單位。ISC首席執行官薩爾瓦托雷·阿里科博士和UNDRR亞太辦主任馬可·托斯卡諾-拉瓦爾迪先生任會議聯合主席,會議由IRDR 執行主任楊賽霓與IRDR 高級科學顧問韓群力共同主持。與會嘉賓聚焦氣候變化加劇及頻發的復合型災害背景,探討各國如何加強科技合作,開創新路徑、新模式和新機制,使科技在降低災害風險、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開放、合作、共享:攜手應對全球風險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復雜風險增多,跨國科技合作的重要性愈發突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國雄在會議上強調國際合作對災害早期預警的重要性,并指出國際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計劃(S2S)便是一個全球合作的典范。中國、英國、美國、日本等共同參與該計劃,可實時比較各國模式預測結果,共同提升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聯合國減災署亞太科學顧問咨詢委員會主席拉吉卜·肖呼吁加強全球合作,尤其是南北協作,彌合技術差距。他指出,應對災害風險,人工智能、無人機等先進技術至關重要。然而,南方國家在這些領域技術尚不發達,因此南北合作勢在必行。
愛思唯爾生命科學領域全球出版總裁曼儂·伯格強調了開放獲取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她提到:“作為出版商,我們出版了3000多種期刊。其中很多是在全球范圍內開放獲取的,能夠幫助各國廣泛了解最新科研進展。”伯格還介紹,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在2005年成立了非盈利的愛思唯爾基金會,與70個國家的100多家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累計提供約1600萬美元用于支持氣候行動和包容性健康等項目。自2015年聯合國提出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以來,基金會進一步開展新型伙伴關系,支持系統性變革,以促進全球研究和衛生領域的公平發展。
肯尼亞馬辛德-穆利羅科技大學教授約瑟芬·恩加拉則指出,減災工作中必須關注基層和弱勢群體的需求,解決他們面臨的特殊問題,以包容性的科技合作模式,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
支持青年發展:培養科技減災的未來力量
青年是推動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辦公室主任夏澤翰表示,青年是一個受到聯合國高度認可的群體,應動員青年,與他們一起開展災害研究試點活動。
國際科學理事會首席執行官薩爾瓦托雷·阿里科指出,當前的教育體系仍以單一學科為基礎,而跨學科的研究和培訓對于解決復雜全球問題尤為關鍵。針對這一需求,他建議改革教育制度,為青年科學家提供更加廣泛的學習機會,鼓勵他們在不同領域之間進行跨界探索。
馬來西亞防災準備中心主任卡馬魯爾·阿扎哈里·拉扎克強調了人力資源投資和傾聽青年聲音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非洲馬凱雷雷大學的克里斯托弗·加里莫伊·奧拉奇教授指出,發展中國家在災害風險管理方面的教育尚需加強,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培養災害風險管理的專門人才對未來應對全球風險至關重要。
國家政策發力:構筑社會韌性
在應對全球復雜風險過程中,國家政策和政府支持是關鍵因素。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羅伯特·沃克教授指出,社會政策應致力于增強社會韌性,為民眾提供安全感,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幫助個人為應對風險災害做出貢獻。沃克稱,中國提出共同富裕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戰、積極推進能源轉型,正是推動社會安全與韌性建設的有效舉措。
此外,薩爾瓦托雷·阿里科強調,政府、社區、科學家的緊密合作是應對氣候變化、土地退化和水質下降等全球性問題的關鍵。他表示,在政策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科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提升政策實施效果,使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拉吉卜·肖則呼吁政府層面加強治理機制的適應性。肖認為,科技發展與政府治理之間的匹配性尚不足,需要通過調整政策和制度,推動適應性治理,進一步支持科技手段在減災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