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召開“環境社會和諧共生為促進人類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機制”主題會議。會議聚焦于美好城市建設,深入探討土壤、食物、環境與人類健康之間的生物地球化學級聯反應,旨在推動建立人類與環境健康發展相互影響、協同促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促進全球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圍繞科學研究、技術轉化、思想交流、知識共享開展跨領域、多學科合作,為攜手應對可持續發展全球共同挑戰問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10月24日,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環境社會和諧共生為促進人類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機制”主題會議于北京召開。[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 供圖]
生態系統努力:發展科學助力決策 合作致力生物多樣
會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研究員鄭華做了題為“發展生態系統服務科學,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旨報告。他指出,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一系列的產品和調節、文化服務,增加生態系統服務供給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聚焦“生態系統服務在哪里供給、供給多少、受益者獲益多少”三個關鍵問題,并使用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來核算與生態系統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總價值,進而發展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有助于支撐科學決策,助力人與自然和諧。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主任、法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伊馮·勒·馬霍曾率先使用無線射頻技術記錄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企鵝棲息地的影響。會上,他做了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人類擁有幸福未來的前提條件”的報告。他在報告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滿足兩個主要條件,其一是保護多樣性,其二則是為此發展科學研究。
在他看來,生物多樣性可以在諸多方面服務人類,比如一些生物可以在海洋漁業中充當協調員角色,生物多樣性還是生物醫學創新的來源。
他在接受中國網采訪時強調,中法兩國領導人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兩國曾共同發表《中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兩國合作的核心議題,雙方于數月前正式成立了中法國際生物多樣性研究網絡。
他還表示,“中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近年來為由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談及這一領域未來的發展與合作,他表示,“青年是關鍵”,他期待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年能夠投身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來。
美好城市建設:建筑環境減少碳排 借鑒經驗重塑發展
圍繞美好城市建設,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校園發展、設施及可持續發展總監、智慧與可持續建筑講座教授吳兆堂聚焦“減少發展中城市建筑環境的碳排放”做了報告。他指出,建筑環境在碳條約以及疾病預防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從施工和運營兩個階段采取措施減少碳排放,包括在施工階段減少材料的使用或碳足跡、在運營階段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發力減少能源消耗等。
英國劍橋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系教授、羅賓遜學院研究主任金鷹做了題為“駕馭后疫情時代的城市:在自然中重新銜接、修復和融合城市”的報告。他在報告中分享了英國劍橋城的發展歷程,并指出從過往的世紀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不能機械地為了生態保護不去發展,而是要積極主動地重塑發展。他表示,新的項目表明,隨著城市活動模式因數字連接技術變得柔性和靈活,當今的城市有很大的空間來修復建成區的破壞,重新銜接城市和基礎設施的構成,并在整個地球景觀中整合大規劃大設計。
在接受中國網采訪時,他表示,中外在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諸多可以相互借鑒遷移的經驗。發達國家可以向中國展示它們所面臨的更為嚴峻的挑戰以及在郊區和遠郊地區為緩解這些挑戰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索。
他指出,世界各地的城市規劃者和城市設計師在讓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更具可持續性方面已經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并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減少了碳足跡,中國許多人口密集的核心城市現在甚至比北美和歐洲的同等地區做得更好。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城市核心區,到人口密度較低的郊區和遠郊去居住,消費者會高度依賴汽車,在供暖、制冷、商品和服務方面的能源消耗也不太容易脫碳。美國和歐洲的研究人員對這些問題了解得更深入,中國的同事應該更多地參與其中。
“與此同時,中國的同行們可以向富裕國家的同行們展示如何實現規模化、持續性的改良、優化和成本控制。”他還補充說,在這方面,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注意到全球南方的節儉創新以及那里的研究人員對抗日常干擾、取得出色解決方案的驚人彈性。
呼吁更多合作:抓住機遇推進發展 打破界限共赴未來
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開幕式致辭中即指出,科技發展應遵循全球共同的價值準則。向可持續創新轉變,需要以科技進步加速可持續發展進程,保障科技增進人類福祉。
在此次主題會議的圓桌討論環節,中外嘉賓圍繞會議主題“環境社會和諧共生為促進人類健康福祉提供良性耦合機制”展開深入討論,呼吁開展更多合作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聯合國人居署日內瓦辦公室主任格雷厄姆·阿拉巴斯特認為,城市發展和健康與環境的兩個方面需要關注:一是必須找到改善社會最弱勢群體生活質量的辦法,因為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會受到影響的群體;二是如何影響未來存在的開放空間。他表示,現在有巨大的機會來影響生活質量和未來城市空間的各種其他因素。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城市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及其與健康和環境的聯系,就會錯過這個黃金機會。
阿拉巴斯特還表示,“我理解我們必須得與私營部門和其他方面合作,但如果有更多的資金來進行我之前談到的一些基礎研究,我們就可以推進科學的發展,抓住科學能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機遇。”同時他也強調,這也是此次會議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科學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朱永官在總結致辭中表示,此次會議的參與者在地緣分布、學科背景和觀點視角上呈現出多樣性,這對于共同應對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挑戰,以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構筑和諧社會,具有關鍵意義。通過搭建的交流平臺,與會者跨越學科邊界,共享知識與見解,推動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協作。
他表示,“無論我們身居何處,研習何種學科,生活方式或地緣政治體系存在何種差異,地球家園只有一個,我們都因環境社會和諧共生而緊密相聯。希望論壇成為全新的支點,激發我們攜手合作、不斷增進友誼與信任。期待在未來見證更多的交流協作、資源共享與探索實踐,共同譜寫精彩紛呈的合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