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承辦的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鼓勵女性參與科技”圓桌對話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外50余位杰出女科學家匯聚一堂,分享科研成果、交流創新見解,共同探討如何激發更多女性參與科技創新事業。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遺傳學杰出教授、尼爾·坎貝爾和羅謝爾·坎貝爾科學教育創新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蘇珊·韋斯勒圍繞“促進女性參與科技之戰略”發表主題報告。她從個人經驗出發,分享了自己在平衡事業與家庭方面的寶貴經驗。她建議女性科學家尋找能夠支持自己事業的人生伴侶、選擇通勤便利的工作地點、營造快樂的工作環境,并要勇于爭取獲得晉升和獎項的機會。蘇珊·韋斯勒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內務部長,成為該機構160年歷史上首位擔任此職位的女性,其領導下的倡議使得女性院士數量翻倍。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CAS-JIC聯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曹曉風在發言中介紹了中國政府為推動女性科技人才發展所做出的努力。近年來,中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動女性科技人才的發展。女性高級知識分子的退休年齡從55歲延長到60歲。“中國青年科技獎”將女性獲獎者年齡限制由40歲放寬至45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采取了同等條件下“女性優先”、允許孕哺期女性延長項目周期、提升女性專家評審參與度等措施,特別是從2024年起,將女性科研人員申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年齡限制由45周歲放寬至48周歲。這些政策變化旨在為廣大女性科研人員提供更多申請資助機會,為培養造就更多女性科技領軍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在交流對話環節,杜克大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系杜克科學與技術教授艾米·格拉德費爾特強調,女性在科學領域擁有巨大的潛力。“如果我們不支持女性參與科學,那就是浪費了地球上50%的智慧和創造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吳驪珠則指出,女性在交叉學科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女性往往要兼顧妻子、母親、科研工作者等不同的身份,對于隨之而來的社會責任有著更多的思考。這種擅長把不同領域的內容結合起來的能力,在交叉科學研究中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韓喜球表示,受生理因素的制約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什么地方。她呼吁賦予女性更多的機會,讓她們的潛力被激發出來,轉化為能力。韓喜球是中國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性首席科學家,率領科考隊在驚濤駭浪之間穿梭,尋找海底礦產資源,探索深海奧秘,在男性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深海科考領域中展現蓬勃的“她力量”。
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一直以來致力于推動性別平等和科技女性發展。協會目前有一萬余名會員,致力于探索為科技女性做好服務,推動出臺相關利好政策,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同時引導女科學家更好地利用專業知識為公眾服務。此外,中國的各個專業學會也都設立了女性專委會或者分會。依托這樣的平臺,廣大女科學家的力量得以充分地匯聚、交融,釋放出更大的創新活力。
曹曉風院士還參與創立了全國最早的植物相關領域的女科學家團體——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植物生物學女科學家分會。據曹曉風介紹,一方面,分會致力于與年輕女性科技工作者分享經驗,鼓勵她們從事研究工作,幫助她們計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向相關單位積極推介優秀的年輕女科學家,促進她們的成長。另一方面,分會重視加強科學普及教育,每年安排優秀科學家走進校園,為年輕學生答疑解惑,活動涉及52所大學,累計聽眾超過5萬人。曹曉風表示:“有很多年輕的科學家原本比較猶豫要不要做科學工作,困擾于如何解決家庭和事業的矛盾。通過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有非常多的年輕學生后來變成了博士后、變成了教授,我們看到了她們的成長。”
曹曉風說:“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希望更多的青年女性投入到科學事業當中,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