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中國翻譯協會、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指導,黑龍江大學主辦的“首屆黑龍江省翻譯技術論壇暨國際傳播與翻譯技術素養提升百校行活動”在黑龍江大學成功舉辦。中國外文局翻譯院院長黃玉龍線上參加活動并致辭,黑龍江大學原副校長嚴明出席活動并講話。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外文出版社、各高校、企事業單位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師生線下參加活動。開幕式由黑龍江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孫超主持。
黃玉龍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和大語言模型技術的迭代發展,翻譯行業面臨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培養更多具有全球視野、外語能力、人文素養和技術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更好服務國家翻譯和國際傳播事業發展,是翻譯行業各方急需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他強調,作為翻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應充分對接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積極探索技術賦能翻譯人才隊伍建設的途徑和方法。中國外文局翻譯院將繼續與黑龍江大學密切合作,積極與行業各方協同聯動,共同應對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斷探索人與技術和諧共生新路徑、新方法,努力開創我國對外翻譯和國際傳播事業發展新局。
嚴明指出,黑龍江大學作為黑龍江省重點綜合性大學,始終積極投身于服務國家戰略、推動中外交流和傳播中國聲音的任務中,并希望能通過本屆論壇加強翻譯行業內部的交流合作,促進協同創新,并為加強國家翻譯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貢獻力量。
開幕式后,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智能翻譯實驗室執行主任王華樹為與會全體師生帶來了以“從MTPE到AIPE:技術實踐模式嬗變與翻譯能力演化”為主題的講座。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譯審劉強作了題為“中國時政話語英譯:AI的妙用與局限”的講座。
王華樹教授闡述了GenAI時代翻譯能力的變化及問商到數商的時代變化。通過展示多種AI模型,列舉人工智能新技術在多方面應用的實例,深入探討人機交互現狀。王華樹深入分析了人機協同的優化機制、未來技術變革十大趨勢、以及人工智能對各行業產生的影響。
劉強譯審探討了中國時政話語的五大特征,并結合大量實例分析AI在英譯中的妙用與局限。劉強指出,AI能夠啟迪譯者思維,善用AI可為翻譯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持。同時,譯者應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把握人機協作最佳平衡才是關鍵。
11月3日下午,外文出版社英文編譯部主任馮鑫、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博士生導師王華樹教授分別作了題為“挑戰與機遇:人工智能時代的國際傳播”和“GenAI時代翻譯技術倫理”的專題講座。
在“挑戰與機遇:人工智能時代的國際傳播”講座中,馮鑫從國際傳播視角出發,闡釋了機器翻譯技術進步為譯員帶來的高效便利。同時,馮鑫指出,當前機器翻譯在文化背景理解、語境把握以及復雜術語處理等方面仍存在技術瓶頸。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對譯員角色的重塑,譯員的職責逐漸向質量把關與文化適配轉變,譯員不僅需要扎實的語言能力,更需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與技術敏銳度,確保翻譯內容在國際傳播中的準確性和適用性。面對迅速發展的技術環境,馮鑫認為,譯員應持續學習,以更加開放的心態積極適應新興技術,以增強自身競爭力,為全球化時代下的國際傳播貢獻力量。
在“GenAI 時代翻譯技術倫理”講座中,王華樹指出,人工智能和機器翻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重塑翻譯行業的生產模式,為翻譯工作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他強調,隨著大模型技術的不斷成熟,翻譯行業的生產關系將逐步重構,人工智能與人類協作將成為行業主流。未來的翻譯從業者不再僅是單純的執行者,而將更多承擔起創造與管理的職責,逐步轉向高效任務管理與信息整合。針對大模型技術,王華樹指出,清晰且具體的任務描述是確保其輸出質量的關鍵,通過精準的任務背景設定、目標明確的輸出格式等因素的整合,翻譯人員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復雜任務,在激烈的技術變革中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黑龍江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希望以此次論壇成功舉辦為契機,進一步創新國際傳播與翻譯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營造數字化教育發展環境,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進產教融合、跨界融通,培養更多融通中外的復合型創新型翻譯人才,為推動我國翻譯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