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山東省濟南市當代佛教文化研究所、濟南市千佛山興國禪寺主辦的“千佛山興國禪寺文化講壇”(第三講)在濟南成功舉辦。
山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濟南市佛教協會會長、濟南市當代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千佛山興國禪寺方丈弘庵法師致辭介紹研究所成立的初衷,并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興國禪寺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濟南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民族宗教局局長李震等為本期參會的專家學者頒發聘書,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羅世平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研究員、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李翎研究員等12名專家獲聘濟南市當代佛教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濟南市當代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何鵬主持頒證儀式。
本次講壇主題為“何以青州:平城、鄴城燭照下的山東佛教與造像”,特邀羅世平教授作專題報告,杭侃教授、何利群研究員分別作主旨發言,喻靜、李翎研究員擔任評議人。濟南市當代佛教文化研究所執行所長周廣榮主持講壇。
羅世平以“青州北朝佛教造像芻議”為題,將青州造像置于南北朝后期即東魏、北齊廣闊的時代背景與地域文化互動中,通過造像的身形、面龐、線條、衣飾等多重視角,揭示青州佛像的在地因素時,更辨析其中隱含的外來樣式,彰顯青州佛教與青州造像的獨特地位。
杭侃教授圍繞“北魏平城時代的佛教及其與山東地區的互動”,從理解宿白先生提出的北魏平城時代云岡佛教造像的“云岡模式”入手,對云岡石窟與造像的年代、類型、分期、風格、動因、影響等作了系統梳理,同時還結合云岡石窟的研究、保護與數字化建設,介紹了石窟保護與開發的良性互動與共融關系。
何利群研究員對“鄴城佛教造像模式及其源流”作了清晰論述。喻靜、李翎研究員結合自身研究領域分別從佛教慈悲觀念與佛教藝術、印度早期石窟寺的建造與功能等角度談了佛教造像的形成、發展與變遷等情況。
本次講壇線下、線上同步進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齊魯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70余人現場參加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