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曉輝
中國古代,詩歌不分家,絕大多數(shù)的詩是可以歌唱的。正因如此,詩人與歌者的關(guān)系也就格外密切。
宋代以前,印刷術(shù)不發(fā)達(dá),而詩詞卻極其發(fā)達(dá),如果僅靠書籍傳播,影響范圍十分有限。況且“君子固窮”,寒酸的讀書人有幾個能自費出書?所以,即使是有名的詩人,也要依靠歌唱家把他們的詩傳播出去。當(dāng)然,歌者也需要詩人為他們提供歌唱的素材。詩人靠歌者成名,歌者靠詩人走紅,相互依賴,彼此成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文化生態(tài)。
唐代文人薛用弱在《集異記》中記錄了一個詩人與歌者互動的故事。唐開元年間,一個冬日,天寒微雪,三位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相約來到旗亭飲酒。三人剛坐下,門外走進(jìn)來十幾個梨園子弟,后面跟了四個美貌的歌女。隨即音樂奏響,氣氛馬上熱烈起來。王昌齡小聲對高適和王之渙說:“我輩各擅詩名,難分高下。今天,咱們就聽聽這些歌女唱歌,唱誰的詩多,誰就是老大。”高適和王之渙連聲稱好。
只見第一位歌女站起身來,開口唱道:“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B尻栍H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笑道:“我的一首絕句!”馬上在墻上畫了一個記號。隨后,第二位歌女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也以手畫壁道:“我的絕句。”緊接著第三個歌女開口了:“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tuán)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在壁上畫了一道,不無自豪地宣布,他已經(jīng)領(lǐng)先了。這三人中,王之渙年齡最大,成名最早,看到自己的詩一首也沒有被唱到,心中便有些不服氣。他對王昌齡和高適說,這些樂官歌女,不過泛泛之輩,也就會唱些下里巴人的曲子。他指著座上一個梳著雙鬟的美艷歌女說:“如果這個女孩子唱的還不是我的詩,我終生甘拜下風(fēng)!如果唱了我的詩,你們二位就拜倒座前,尊我為師好了。”說笑間,輪到那位梳雙鬟的歌女演唱了,只見她站起身來,一邊彈奏琵琶,一邊開口唱道:“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王之渙得意之極,說道:“田舍奴,吾豈妄哉?”三人開懷大笑,座上的歌女不明緣由,過來詢問。王昌齡等人便把剛才畫壁賭詩的經(jīng)過告訴了她們。歌女們連忙下拜,邀請他們?nèi)胂S谑牵姼璩停瑲g飲竟日。
這就是“旗亭畫壁”的故事。雖然未必是真事兒,但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盛唐時期歡快熱烈、迸發(fā)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那時候,社會安定,經(jīng)濟(jì)繁榮,文化昌盛,詩人受尊重,歌者特別是那些頂流的歌唱家,更受追捧,程度一點都不亞于今天的當(dāng)紅歌星。
可惜,天有不測風(fēng)云。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大唐上上下下還在歌舞升平,突然之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仿佛是一場海嘯,將大唐的江山?jīng)_得七零八落。都城長安失守,皇帝逃亡四川,叛軍燒殺劫掠,百姓流離失所,一度輝煌繁盛的王朝,迅速走向衰敗,而在這個過程中,落差最大、過得最慘的,就是像杜甫、李龜年這樣的詩人和歌唱家了。
杜甫的生平我們都很熟悉,那么,李龜年是何許人呢?
李龜年在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可以說是朝野上下人人皆知的宮廷首席音樂家。
李龜年是河南洛陽人,兄弟三人一個叫李彭年,一個叫李鶴年,一個叫李龜年,估計他們的父母希望孩子活得長久,像彭祖(相傳彭祖活了880歲)、仙鶴和烏龜那樣長壽,所以才給他們?nèi)×诉@樣富有寓意的名字。兄弟三人都有音樂天賦,其中龜年最為出色,歌唱、作曲、樂器無所不精,唐玄宗對其恩寵有加,王公大臣也爭相與其交往,包括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秘書監(jiān)崔滌(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九,又稱崔九),經(jīng)常請他去家中演唱。當(dāng)然,作為文化名人,他交往的圈子里自然少不了當(dāng)時著名的詩人。王維曾有一首《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因為在有的選本中,這首詩被稱為《相思》,很多人便以為王維這首深情款款的五言詩是寫男女思念的情詩,其實不然。這是在“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江南(此處的江南是指今湖南省一帶,而非泛指的長江以南),王維寫了這首詩,表達(dá)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公元770年,五十八歲的杜甫從四川一路漂泊到了江南,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一個暮春的傍晚,體弱多病、老眼昏花的杜甫正在街上行走,忽然聽到有人唱歌,歌聲中透著蒼涼悲切,讓人不忍卒聽。杜甫循聲望去,只見一位老人,兩鬢斑白,滿眼憂傷,懷抱琵琶,正沉浸在自己的歌聲里。正是: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抵多少凄涼滿眼對江山!……慢慢地把天寶當(dāng)年遺事彈(《長生殿·彈詞》)。
【配圖:彭靖雯】
盡管過去了許多年,杜甫還是一眼就認(rèn)出了這位老人。這不是當(dāng)年恩寵加身、名滿天下的梨園首席李龜年嗎?他怎么會在街頭賣唱呢?杜甫低頭看了一眼自己襤褸的衣衫,禁不住露出一絲苦笑,打心底里發(fā)出一聲長嘆。也許是有心電感應(yīng)吧,李龜年也抬起頭來,看見了人群中的杜甫。四目相對,無語凝咽,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那一晚,兩位老人說了些什么,已無從稽考,留下來的,只有杜甫的一首詩——《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但凡好詩,往往都是辭淺意深,回味悠長,但這種化繁為簡、舉重若輕的功力,恐怕也只有杜甫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才能做到。如果將這首詩入畫,必定是一幅時代滄桑的圖畫。全詩沒有一句提及盛衰變化、人生無奈,“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仿佛剛開了頭就收了尾,連一句話都不愿多說,蘊藉之極。此時的大唐,已經(jīng)沒有了“旗亭畫壁”時的明朗與朝氣,在杜甫“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的嘆息聲中,一個時代結(jié)束了。
多位譯者都曾翻譯過這首《江南逢李龜年》,下面我們就來對比著學(xué)習(xí)一下。
吳經(jīng)熊先生譯文:
Just at this time, when Spring has reached its meridian,
And flowers are beginning to fall here in Kiang-nan,
I meet you again -- you, whose music I used to enjoy years ago
At the houses of the late Prince Chi and Ts'ui Chiu at Ch'ang-an!
許淵沖先生譯文:
How oft in princely mansions did we meet!
As oft in lordly halls I heard you sing.
Now the Southern scenery is most sweet,
But I meet you again in parting spring.
霍克斯教授譯文:
I often saw you in Prince Ch'i's house and heard you a number of times in the hall of Ts'ui Ti. It's true that the scenery in Chiang-nan is very beautiful. And here, in the season of fallen blossoms, I meet you once again.
吳經(jīng)熊、許淵沖和霍克斯都是翻譯界大師級的人物,他們的翻譯也各具特色。
吳經(jīng)熊先生的文字屬于“自然派”,仿佛汩汩的泉水,沒有任何滯澀,直入讀者心田。他將整首詩的次序打散,重新組裝,把最后兩句放到了前面,這樣,“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就成了“又逢君”的狀語(Just at this time, when Spring has reached its meridian, and flowers are beginning to fall here in Kiang-nan, I meet you again)。譯文的四行詩是押韻的,可是如果我們用退格鍵把這四行拉回成一行,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英文句子。也就是說,吳先生用一句話翻譯了整首詩,既能折疊,又能拉直,可謂妙趣橫生。meridian是子午線,也是最高點的意思,用Spring has reached its meridian來翻譯“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既押韻又生動。
許淵沖先生的譯文從形式上看與七言絕句最為接近,每行五個音步,單詞數(shù)也基本相等,meet-sing-sweet-spring,按照英詩abab的格式押尾韻。許先生擔(dān)心詩中“岐王”“崔九”“江南”這幾個專有名詞如果音譯會影響英語讀者的閱讀體驗,所以,他將“岐王宅”和“崔九堂”翻譯成princely mansions和lordly halls,讓讀者知道是王府和官邸就是了。“江南”也沒有音譯成Jiangnan,而是意譯為Southern scenery(南方的風(fēng)景)。就連標(biāo)題中李龜年的名字,許先生都沒有音譯,而是解釋性地翻譯成a disfavored court musician(失寵的宮廷樂師)。這樣一來,整篇英譯中沒有一個音譯的專有名詞,外國讀者可以一口氣讀下來,不必花費心思去琢磨那個發(fā)音怪怪的Prince Qi和Cui Jiu到底是誰。最后一句“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落花”是一個意象,暗示著春天即將逝去。這個象征意義在中國文化和文學(xué)作品中非常鮮明,但在另一種語言中卻未必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所以,許先生將詩的最后一句翻譯成了But I meet you again in parting spring(你我相遇,在這逝去的春天里),省去了“落花”,反倒是譯出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傷感。
霍克斯教授的翻譯方法比較特別。他首先標(biāo)出原詩每個漢字的發(fā)音,然后注明每個漢字的意思,對關(guān)鍵詞、人名、地名和背景知識做出解釋,最后再以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譯成英文。霍克斯教授在其所譯《杜詩初階》(A Little Primer of Tu Fu)的前言中說:The translations are intended as cribs. They are not meant to be beautiful or pleasing. It is my ardent hope that a reader who is patient enough to work his way through to the end of the book will, by the time he reaches it, have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the Chinese language,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poetry, and something about the poet Tu Fu.(我的翻譯就是簡單的對照譯文,不追求文筆優(yōu)美、語句動人。如果讀者有耐心將這本書讀完,并對中國的語言、詩詞和詩人杜甫有所了解,我的目的就達(dá)到了。)
同樣,如果讀者朋友有耐心讀完我這篇文章,對杜甫《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李龜年這個人物有所了解,并通過學(xué)習(xí)三位翻譯大家的譯文,于詩詞翻譯方面有所體會和收獲,我的目的也就達(dá)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