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梅仙的日常工作“三件寶”
寂靜的夜晚,剛準備下班的福州愛爾眼科醫院視光科主任余梅仙發了一條朋友圈,文字深情而真摯:“漫漫長夜何其多,只等他遠遠地來,重新擁抱光明后離開。”配圖則是她日常工作中的三件寶:精巧的眼球模型、整潔的白大褂和手中常握的筆燈,每一樣都象征著她在醫學道路上的專注與堅守。
“共情”家長焦慮,深入溝通尋找根源
日常門診里,余梅仙每天都會見到形形色色的患兒和家長。面對焦慮,甚至幾近崩潰的家長,余梅仙有一套化解的“法寶”。
5歲的男孩小鵬(化名)在學校體檢中被查出近視,到福州愛爾眼科醫院詳細檢查后,發現小鵬近視200度。
詢問中得知,小鵬的父母都是近視患者,為了預防孩子近視,媽媽采取了嚴格的措施:不讓小鵬接觸電視、手機,嚴格控制用眼時間和環境。然而,事與愿違,小鵬的視力仍然出現了下滑。
小鵬的母親一時難以接受這個結果,淚眼婆娑地坐在余梅仙的診室里,無助與焦慮交織在她的臉上。
余梅仙輕聲細語地安慰著這位母親。在交流中,余梅仙注意到了一個細節:為了消磨沒有電子產品的無聊時光,小鵬迷上了拼搭積木,常常一玩就是數小時。而積木的顆粒細小,在拼搭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無疑增加了近視的風險。
“孩子的近視已成事實,現在最重要的是接受現實,并盡量控制近視度數的進一步增長。”在余梅仙勸慰下,小鵬媽媽心中也有了方向,情緒也慢慢穩定下來。
這個故事只是余梅仙眾多診療經歷中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名母親,我深知父母對孩子健康的擔憂。”她說,在與家長溝通時,以心交心,這樣容易產生彼此之間的共情。門診結束后,她常與家長聊上半小時,只為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用眼情況,找到近視的根源。
余梅仙為小患者進行檢查
專業成就底氣,播撒更多眼健康的種子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高發,對于“近視”,家長們卻有著不一樣的認識。有的家長覺得,近視“就是配個眼鏡的事”,而有些家長又十分著急,甚至想把所有的控制手段一次性都用上。
“實際上矯正近視并不是那么簡單,同樣的度數,可能有不同的矯治手段,方法不對會適得其反,能用一種方法控制的,就不用過多手段干預。”余梅仙始終堅持用專業說話,根據每個孩子的眼睛屈光發育情況及近視眼不同發展階段,個性化管理近視。
余梅仙常常強調,專業是與患者溝通的底氣。在她看來,醫學知識浩如煙海,專業領域內容更新極快,只有始終保持敬畏之心,不斷學習,時刻關注眼科前沿動態,積極掌握新技術、新設備,才能更好地服務患者。
“以患者為中心,合力精耕品質,專注學科建設,這是我們福州愛爾眼科醫院的理念。”余梅仙說。因此,她非常重視團隊成員的專業素養和學習成長,每月組織兩次涵蓋視光、小兒眼科等領域的學習培訓會,鼓勵成員們分享工作心得和經驗,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共同推進醫療服務能力建設,為患者提供高品質的眼健康服務。
從事小兒眼科眼視光工作近20年,預防、控制近視是余梅仙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也更讓她感受到“科普教育”的力量。
為了將晦澀難懂的眼科知識深入童心,余梅仙不斷優化課件,最終設計了一套集眼球結構、近視成因及危害、互動游戲體驗為一體的科普教程。同時,培訓團隊醫生宣講,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廣泛開展科普活動。
“預防近視要從娃娃抓起,但不能單靠一個措施、一個技術,而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共同提升對近視的重視程度。”余梅仙說,這是她投身科普教育的目的所在,廣泛播撒眼健康的種子,“是為了更好地守護孩子們的明亮雙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