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風暖,“兩會”傳佳音。在2025年全國人大會議的聚光燈下,民營企業家以“信心”為舵、“創新”為槳,勾勒出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高質量發展圖景。從國內市場到國際擂臺,中國民企以“敢闖敢創”的精神,奏響新時代的奮進強音。
2月17日,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出積極信號。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在今年的“兩會”上,企業家紛紛表示,民營企業大有可為,正當其時。
信心更比黃金貴:“定心丸”化作“強心劑”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作為第一位代表出場,他的發言也迅速登上各大平臺熱搜榜。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一亮相意義非凡,表明了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支持。雷軍本人也表示,在2月17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他親身深刻感受到了黨中央對民營企業的關心和支持,信心倍增。
中天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薛濟萍在3月5日近距離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之后,表示深受鼓舞:“我感到民營企業的前進方向更加明確,行動步伐會更加堅實。”小鵬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政府工作報告對民營經濟給予廣泛的關注和支持,“讓我們民營企業家感受到了更多的溫暖和鼓舞。”他表示,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將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加寬松和有利的環境。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表示,從2018年11月1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到前不久的2月17日座談會,國家再一次肯定了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強化了民營企業發展的信心,民營企業家應該“甩開膀子加油干”。
據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5670.7萬戶,是2012年民營企業數量的5.2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012年的2.8萬家增長至42萬多家,占比由62.4%擴大至92%以上。民營企業已經切實地成為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科技創新也成為民營企業保持競爭力的致勝法寶。發言人婁勤儉表示,下一步將認真做好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的修改完善工作,推動法律盡快出臺。
創新“硬實力”鍛造全球競爭力
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與宇樹科技機器人頻頻“出圈”,展現了中國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硬核實力。多位人大代表表示,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雷軍在參加“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時表示,“將繼續堅持走科技創新的道路,走高端化發展的道路,加大培育新質生產力,把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各個終端上,讓廣大的消費者能夠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薛濟萍表示,中天科技1992年從光通信起步,到如今形成通信、電力、海洋、新能源、數字經濟等專精特新“一企一品”深耕模式,邁過了“千億級”大關。“作為江蘇先進制造業骨干企業,我們有責任持續做優做強,展現更多擔當作為。”此外,他還強調,民營企業“要積極應對當前面臨的挑戰,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拓展國際市場、優化供應鏈管理、加強品牌建設等措施,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劉漢元表示,作為全球領軍光伏企業之一,通威參與、見證了我國光伏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追趕到并跑,再到全面超越、全面領先的全過程。多年來,通威始終緊跟國家戰略,把科技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首位,不斷加強技術研發與生產降本增效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提升主要業務環節領先的技術、品質、品牌等核心競爭優勢,促進高純晶硅、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等主要產品銷量穩步增長,產品結構愈發優化。一直以來,通威在高純晶硅、高效電池和組件、終端光伏電站等行業主要領域持續探索創新,截至2025年2月份,通威光伏板塊專利累計授權數量達到2717件。
何小鵬聚焦科技熱點話題,圍繞人形機器人、低速無人駕駛、智能駕駛保險、低空經濟四大領域,提交了4份建議,希望通過漸進式政策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落地,為科技領域“穩中求進”發展提供行業視角的參考。這些建議不僅著眼于解決當下行業發展瓶頸,更致力于構建完善的產業生態,推動我國智能出行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中國不斷以智能科技創新實現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跨越,為全球科技進步和出行變革,貢獻中國方案。(記者 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