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7日訊(記者吳賓賓)6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山西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全國人大代表、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介紹了山西省的文物保護措施、數字化技術助力文物保護與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內容。
云岡石窟實施三面策略應對游客激增挑戰
杭侃介紹,2023年云岡景區接待游客303萬人次,2024年這一數字攀升至近450萬人次,盡管增長幅度不小,但整個景區的運行依舊保持平穩。而在2025年1月出爐的5A級景區品牌傳播力100強榜單中,云岡石窟景區更是位列第三。
一面是游客數量激增,一面是排行榜上占據前三甲。杭侃現場為記者揭秘了云岡石窟獲得流量口碑雙豐收的三大絕招:
第一、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分流,延長景點開放時間。
第二、深化景區的文化內容供給。除石窟本體之外,游客還可在景區內選擇多項參觀內容,如博物館、美術館、院史館等。據統計,去年旅游高峰期,約有三分之一的游客參觀了上述展館。今年,云岡石窟還將啟動數字館的建設,為游客提供更多的服務。
第三、采取針對性措施激活淡季市場。杭侃表示,數據是最好的例證,今年1-2月云岡石窟的參觀人數達42.5萬人,可謂“淡季不淡”,而其中年輕游客的人數顯著增加。與此同時,二次游的比例也有所提升,回頭客關注更多的往往在于“旅游的深度和更好的文化體驗”。
數據資源賦能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杭侃詳細回顧了云岡石窟數字化建設的歷程。據介紹,這項系統性工程已持續開展了20余年。2001年云岡石窟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時,申報材料尚依賴傳統手工測繪圖像。自此,云岡石窟聯合國內多所高校正式開啟數字化進程。截至目前,三分之二的洞窟已完成高精度數據采集工作,所獲數據在文物保護修復、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三大領域均已實現深度應用。
數字化技術不僅開辟出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徑,更通過虛擬呈現與創新傳播手段為千年石窟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以第20窟西立佛的復原工作為例,傳統考古手段在修復大量殘損構件時往往存在技術瓶頸,而三維掃描與數據建模技術則能顯著提升殘件識別與重組效率,最終實現數字化精準復原。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云岡研究院已將數據采集精度提升至0.03毫米級,并已通過3D打印技術成功實現大型文物的異地展示,例如等比例復制的第12窟“音樂窟”,在多地巡展中引發觀展熱潮。2024年12月,《芥子納須彌:云岡石窟藝術特展》在臺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展期間,也因備受民眾關注追捧而延長了展期。
談及技術支撐體系時,杭侃特別提到云岡研究院自主建設的超級算力中心。這一文博領域領先的基礎設施之所以能夠建立,既得益于山西省作為能源大省的戰略支撐,也與大同市打造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的產業規劃緊密相連?!拔幕z產的數字化傳承需要堅實的技術基礎,”杭侃強調,“所有輝煌成就都源自持續積累,而絕非偶然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