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00多城市要建“幸福社會” 如何測量?
Over 100 cities pledge to focus on life quality
獲諾獎后,莫言也面對了“幸福嗎”的問題。[視頻截圖] |
邢占軍認為,在政策層面上的“幸福”,應該有一套完整評價體系,對幸福進行測量。這個體系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架構。
2006年,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稱,中國今后將推出幸福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介紹,在國家層面,國家統計局尚未正式開展幸福測度工作。
江陰較早構建了“幸福江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核心指標數據包括客觀和主觀評價指標,分別占60%和40%權重。
客觀指標,與傳統GDP考核指標不同。時任江陰市委書記朱民陽說,GDP指標減到最少,取而代之的是民生指標。主觀指標,重點反映市民幸福感和滿意度。
2011年公布的《幸福廣東指標體系》,也由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構成,前者包括職工平均工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指數。主觀測評包括個人發展、生活質量、精神生活、社會公平等。
2006年以來,各地陸續發布幸福指數。這一指數甚至一度被認為將取代GDP指標。現在,這種揣測被政界和學界雙重否定。
馬建堂日前表示,“我們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拋棄GDP。”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說,幸福指數編制只能描述集體幸福,有時指數發布出來老百姓并不認賬。
幸福廣東指標體系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徐建華坦承,該體系最終獲得的數據并不能完全說明大家的“幸福”程度。
“幸福”助診施政問題
在何正欣看來,在滿足基本溫飽之后,民眾會對主觀感受要求更多。多個地方將“幸福”納入施政目標,是黨政機關與民眾需求的合拍。
邢占軍認為,各地提出“幸福”口號,是對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反思。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背景下,應該更加關注人的主觀感受。
這一做法,也與國際潮流“同頻”。今年6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決議說,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待,在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該怎么理解幸福,探討并不深入。”邢占軍說。
他認為,央視節目“你幸福嗎”的提問引發了討論,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太抽象,沒有標準答案。
抽象概念大面積進入施政目標,邢占軍最擔心的是“概念陷入空談”,不顧地方實際或者毫無實在內容。
此外,研究者擔心,一旦幸福指數與政績掛鉤,數據就有造假的可能。而若在民眾主觀感受指數上注水,極易引發反感。
在多位研究者看來,幸福指數的更大意義在于“診斷”,幫助政府發現政策實施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