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譯家、作家、“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文潔若 [中國網 張銳 攝] |
文潔若:“從莫言獲諾貝爾獎我也有所感受,”文潔若說,“為什么他能得諾貝爾獎?除了他本身寫得好之外,主要是有很好的翻譯,所以翻譯工作非常重要。人們愛讀,愛讀影響就大,翻了那么幾本,慢慢就可以得到國際的認可。”
文潔若還為文學巨匠巴金感到惋惜,“巴金就挺可惜,”她說,“1949年以前,他寫的《寒夜》、《憩園》,都翻成法文了,法國人就非常喜歡,假如他再有這么一兩部呢,其實他就可以得諾貝爾獎。 可惜那時的時局就不允許他,解放后他就不能再寫《憩園》、《寒夜》這樣的作品了。”
在接受采訪之前,文潔若剛剛寫好一篇5000字的文稿,名為《每日讀書,其樂無窮》。在文中,她引用了《文匯報》上對莫言的解讀和批評之聲:譬如評論家肖鷹感覺后期的莫言作品“體現出來的是語言狂虐和精神犬儒,兇猛但缺乏厚度”。而雷達則不諱言在如何認識和定義莫言方面,評論界至今還拿不定主意,更有繞不開的“暴力美學”、“粗俗狂歡”等問題。
“不是莫言得了獎就得拼命夸拼命夸,不是,他們指出他的不足。比如就說‘檀香刑’,其實沒有這個刑,是莫言自己創造的,”文潔若說,“他后來有些作品不怎么好,但得獎的作品都是好的。就莫言來說,我覺得這人是很虛心的,我見過他兩次,見他的時候,都有大江健三郎在場。大江健三郎早就很欣賞莫言了,對村上春樹卻不以為然。”
對于同為獲獎熱門人選的村上春樹與諾獎失之交 臂,文潔若則認為諾貝爾評委們的眼光是正確的。“他的書,拿‘飲食男女’四個字概括就行了,從頭到尾都是,”她說,“這個作品(《挪威的森林》)竟然在中 國也有40萬冊的銷量了,年輕人都愛看。我卻要說很糟糕。應該好好引導,不只引導作家,也要引導學生。為什么愛看這種書?很糟糕的,要受影響就糟糕了。我就看了一天,看了10個小時我就夠了,我就不看了。”
現在,文潔若很擔心莫言像當年因《千只鶴》、《雪國》等作品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那樣被媒體扼殺,“希望中國媒體少干擾他一些,讓他繼續寫下去,我相信他也會虛心接受前輩們對他提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