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著名翻譯家、“翻譯事業特別貢獻獎”獲得者許鈞教授 [中國網] |
許鈞:我一直在思考中國文學應該怎樣走向國際。實際上,中國的古典小說已經在世界上廣為傳播,以魯迅為主將的中國現代文學在國際上也有一些傳播,那么中國的當代文學怎么能夠走向國際?
我認為中國當代文學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個是改革開放之后完全借鑒外國文學的階段,一批作家都是在外國作品中汲取了養分慢慢成長起來的,包括莫言、余華等。第二個是從借鑒當中走出來進行創新,隨著改革開放步子的加快,創作的空間不斷拓展,這些作家的水平不斷提高,不斷寫出在中國這片文化沃土當中具有獨特個性、以及對人性關注的作品,這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
沒有好的作品,再好的翻譯也不可能獲獎。但是反過來,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性的,需要一種媒介進行傳播,所以在這些作品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翻譯是必由之路。我曾經預測,在不遠的將來,世界閱讀中國的時代即將到來。中國文學本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直覺,必然產生偉大的作品,同時要借助翻譯讓世界更多地了解,所以這兩者相輔相成。